|
莒南农民自编自导电视剧 |
演员全从村里选镜头前有模有样 | |
- 2013年08月09日
作者:
-
【PDF版】
|
|
 | 拍摄现场 |
|
你来写剧本,我来当演员,他来做剧务。近日,莒南县经济开发区银河居委的30多位村民冒着酷暑,整日扛着摄像机穿梭在大街小巷,乐此不疲。他们要合伙拍摄一部反映农村家庭道德风气的6集电视连续剧《家之风》。 导演不含糊,说戏有板有眼 “主任,你看这事怎么办吧!”7日中午,莒南经济开发区银河居委会办公室里,一个中年女人嚷嚷着走了进来。 “咔!”一个声音响了起来,一个满头白发、戴着眼镜的老人从一架摄像机后走出来。 “你!”他指着那位中年女人,“你推门力气要大,因为你心里有气。”他又对坐在办公桌前的男人说,“你要露出吃惊的表情,好像被吓了一跳似的。”看到两人连连点头,老人拍拍手:“好,各就各位,再来一遍!” “19、37、第二场!”随着啪的一声打板,现场一下子安静下来,只剩下办公桌前的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身后的灯光和两台摄像机正在无声地工作着。 “停!很好!”两人的对话结束后,紧盯着镜头的老人——编剧兼导演刘兴西,终于松开摄像机把手,摘下眼镜发话了。 今年67周岁的刘兴西退休前是一名老师,热爱摄影摄像的他一直以来都有个心愿:拍一部自己创作的电视剧。退休后,这个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今年5月,他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写好了剧本,并且花了1万多元买了一台摄像机。 老刘要拍电视剧了!听到这个消息,村民们纷纷帮忙,有的掏钱给他买灯光、音响设备,有人给他送来了钱,还有一个名叫刘绪的小伙子,专程从潍坊赶来帮他摄像和后期处理。 刘兴西说,为了拍这部电视剧,他们总共投入了四五万元。“大家对我的想法都很支持,因为剧组没钱,演员们没一个提出要报酬的,都是无偿演出。”刘兴西说。 演员很认真,每天起床就要背台词 翻开厚厚的剧本,光主要演员就有21人。这21名主演都是从村民中海选出来的,没有一点演电视剧的底子,对于他们来说,拍电视剧从头到尾都是挑战。 “最难的就是语言啊,剧本是用普通话写的,演员们得把书本上的语言换成方言。”已经68岁的刘子法是剧中的主角之一,一共有38场戏,七八百句台词,他说自己一辈子也没背过这么多文字。 “年纪大了脑子不好使,生怕记不住,不过既然接了这个角色就得演好。”刘子法说,每天早上他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到院子里对着天空背一遍台词,每天晚上睡觉之前也要躺在床上把所有台词背一遍再睡觉。 “从拿到剧本到开拍也就一个月时间,那时候每天晚上我们这些人就聚到居委会院子里对台词,然后再互相挑毛病,慢慢地也就全记住了。”尹桂彩在整部戏中只有3句台词,但是她每天晚上也都和其他人聚在一起,帮别人顺台词。 尤树花在戏里扮演一个家境富裕却喜欢惹事的女人。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还专程到县城商场去买了衣服和首饰。 金项链、金镯子戴上,崭新的连衣裙穿上,富裕的感觉出来了,尤树花的花销也上去了,全套“戏服”她总共花了六七千元,其中买首饰就花了五千多元。“家人也挺支持的,再说现在日子过得好了,也得舍得打扮打扮。”尤树花说。 村民很快乐,期盼《家之风》能在电视上播 刘兴西和这群“草根”演员们把《家之风》称为“庄户电视剧”,演员全部来自于农村,故事情节虽是虚构,但来自于农村生活,再加上原汁原味的地方话台词,让观众看了有种亲切、自然、不浮夸的感觉。 刘兴西说,这部电视剧,他计划分为6集,每集的长度暂时还没有确定下来。但电视剧的主题非常明确,其中对于农村的描写,是从邻里间的生活中提取出来的,它里面有目前中国农村的缩影,反映的不仅是农村问题,也是社会的问题,这是一部实实在在的庄户电视剧。 “7月28日开机时就做好了各种打算,这是一次尝试。”刘兴西说,现在这部戏已经投入了四五万元,但这只是前期拍摄的支出,戏杀青后还要进行长期而艰难的后期制作,可能还要面对很多问题,他说目前最希望的就是这部戏顺利完成制作,能放给村民们看,最好是能在电视上播出来,反应好的话,还可以制作成微电影。 不过,对于参加演出的村民们来说,他们的想法快乐而简单。“图个乐呵就好,咱也能过把演员瘾,至于以后,能在电视上播出来给更多人看更好,如果没有电视台愿播,俺们就自娱自乐!”尤树花说。她的话引来一片附和声。 本报记者 邵琳 左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