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颗年轻的心,缺口越来越大……
生命最后时刻,她登记捐遗体
2015年07月18日 来源:鲁南商报

【PDF版】
7月17日上午,在兰陵县红十字会办公室,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陈思晴(化名)在遗体捐献登记书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她说,因为自己的病,在过去的数年里,她不止一次希望自己身后捐献遗体,而这一刻终于让她了却心愿。
母亲去世,她错过了治愈机会
面部发暗,嘴唇发紫,说话没有一点力气,眼前瘦小的陈思晴并不像33岁的样子。这个从年幼至今经历太多坎坷的女孩,在说起自己身后捐献遗体的决定时,显得异常平静。
“很早之前,我就知道捐献遗体这件事。”陈思晴没有否认正是因为自己无法医治的病,让她看淡了生死。正如第一印象里的陈思晴,只看她的脸色就知道她病了。
“是先天性心脏病,俺妹妹一出生就有。”陈思晴大姐的记忆里,从出生就伴随小妹的病,如“恶魔”般一点一点吞噬掉家中本该最受宠爱的妹妹。
对于先天性心脏病,不少有医学常识的人认为这并非绝症。确实如此,先天性心脏病最佳治愈年龄是在儿童时期,陈思晴只有十几岁时,她原本也有机会治愈,可命运有时无法预料。
“小时候,家里比较困难,没有能力给她治病,后来父母有能力了,却遇到了意外。”陈思晴二姐所说的意外是其母亲遭遇重病去世,这也让陈思晴错过了最佳治愈机会。
不能决定生死,但可以选择身后事
从此,陈思晴的生活不得不和先心病“为伴”,而随着时间推移,她胸膛中那颗年轻心脏的缺口越来越大。因为不能剧烈运动,陈思晴甚至不能像个普通女孩那样蹦蹦跳跳,她有时候会变得沉默,沉默也让她悄悄“长大”,她渐渐不再害怕死亡。
可是死亡却一再袭扰她。9年前,父亲意外遭遇车祸,家中陷入长久的官司,她的病在变故中反复,父亲最终因重病去世,只剩下姐妹三人。最小的陈思晴想过不放弃自己,“现在医学这么发达,总会有希望的。”她去了北京最好的医院,医生却说,一切都太晚了。
陈思晴说,她不记得从何时起,知道了“遗体捐献”,她的心中渐渐萌生捐献遗体的想法。不能结婚、不能生育、不能工作……原本属于她的一切都被剥夺了,她说,这个病让她无法正常生活,但自己总要做一次决定。
陈思晴明白,疾病让自己不能决定生死,但她却还有机会选择身后的事。她将自己的决定告诉最亲的两位姐姐,“我过年的时候知道这件事,心里太难受了,但我们尊重妹妹的决定。”两位姐姐说这话时眼眶早已湿润。
对于死亡,已经做好了准备
“以前,我在化妆品店打工,后来病越来越厉害,医生说不能再工作了。”每月近4000元的药费让没有工作的她早已无法承受,她有时甚至将一片药丸掰成两半,分两次吃下。
过去的半年里,陈思晴的身体每况愈下,她的脸色越来越难看,说话越来越没有力气,头疼的频率越来越高,吃饭越来越少……每天,陈思晴靠吸氧缓解病痛,剩下的时间,她只能静静地等待生命的最后时刻。
但是,每况愈下的身体,让陈思晴渐渐意识到,捐献遗体这件事,自己不能再等了,她要去登记。
7月17日,在兰陵县红十字会办公室,在红十字工作人员、两位姐姐的见证下,陈思晴成为兰陵县第6位遗体捐献登记志愿者。
陈思晴说,对于死亡,已经最好了准备,她等待这一天到来。
本报记者 周广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