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含金量十足助力会展业
2016年06月13日  来源:鲁南商报
【PDF版】
  第三届资本交易大会现场(资料图)。 记者 樊凯 廖杰 摄
     近年来,我市会展业发展迅速,在展馆建设、展会数量、参展人数、交易规模等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商博会、资本交易大会等龙头展会更是成为闪亮的城市名片。
  临沂会展经济将如何更进一步?8日出台的临沂会展业发展“新政”带来了一条条含金量十足的建议。
构筑会展业“三区一圈”
  依托临沂国际会展中心,加强展馆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周边配套环境,培育、引进和承接国家级、省级大型专业展会,打造集商旅服务、广告创意、搭建施工、会展物流于一体的会展经济核心区。
  依托临沂商城国际会展中心,发挥临沂商城市场优势,完善展馆硬件设施,重点举办消费展、订货会、新品发布会、企业年会等活动,打造中小型消费类展会中心区。
  依托沂河、祊河优美环境,充分发挥水域优势、沿岸设施优势和酒店集聚优势,主动承接全国、全省大型会议或学术论坛,重点举办科技、文化、艺术类展示活动及水上运动赛事,打造沿河高端会议、节庆、赛事特色区。
  依托各县区特色文化和主导产业,按照“一县区一特色”原则,鼓励各县区举办特色展会、文化节庆、体育赛事等活动,构筑环临沂中心城区会展经济圈。
培育商贸物流特色展会
  发挥商贸物流优势,打造特色贸易展会。探索举办“中国(临沂)进口商品交易会”,打造进口商品集散地。继续举办好“中国(临沂)国际商贸物流博览会”,通过分展区、专业化发展,逐步打造专业展会的孵化器。围绕围绕我市主导产业,重点开发、培育与优势产业关联度高的展会,提升展会质量和效益,实现会展业与主导产业相互促进。
  加大扶持培育力度,壮大本土品牌展会,发挥专业市场、行业商协会及中介组织优势,争办或举办国家级、省级商协会组织的行业展会。树立“大会展”理念,推动展会、节庆、会议、赛事融合发展。提升节庆赛事的文化内涵,推动节庆赛事、会议论坛与专业展会深度结合,实现会议论坛与展会的良性互动。依托历史文化资源,深度挖掘东夷文化、兵法文化等文化资源,充分发挥诸葛亮、王羲之、颜真卿、刘洪等历史名人效应,鼓励和支持县区办好节庆展会活动。
  建设以餐饮、住宿、交通、物流、通信、金融、旅游等行业为支撑,以创意策划、广告代理、展陈工程、设备租赁、物流运输、保险通讯等行业为配套的会展产业集群,加强产业协同配合,构建会展经济生态链,延伸产业发展空间。
支持本土会展主体发展
  组建大型专业会展集团。围绕会展活动的组织策划、招商招展等环节,通过收购、兼并、控股、参股、众筹等方式,培育1-2家规模大、竞争力强的会展企业集团,提高我市会展业的核心竞争力。
  支持会展企业向产业上下游发展。鼓励组建集广告宣传、创意设计、施工搭建、旅游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会展服务企业。壮大本土会展企业,引导中小型会展企业,通过资产整合、品牌联合等方式,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组展、招展和办展能力。加大对本土会展企业融资担保支持力度,对能够引领行业发展、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会展企业给予政策支持。
  引进和培育办展主体。鼓励国内外知名会展企业和配套服务企业在我市设分支机构或与我市企业合作。鼓励市场、行业商会、协会成立会展公司,举办本行业专业展会。支持会展场馆举办自办展,提高展馆使用率。
建临沂国际会展中心3号馆
  加强展馆建设。按照建设鲁南苏北区域性会展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结合我市现有展馆的特点与空间布局,改善展馆条件,增强承载能力,完善配套服务,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的展馆体系。
  规划建设临沂国际会展中心3号馆,力争临沂国际会展中心室内展览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可容纳国际标准展位5000个,具备承接国家级大型展会的能力。
探索“互联网+会展”模式
  提升会展信息化水平。积极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要求,对临沂会展网进行改版,进一步优化结构、完善功能,加快建设会展业管理系统,实行网上备案、统计和年度计划申报,提升会展服务水平。
  鼓励展会应用互联网技术。鼓励展会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建设网上展示交易平台,探索O2O模式,提升展会数据管理运用水平。
  本报记者 邵琳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鲁南商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