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人看电视不经意谈到“生死”话题
五旬夫妻相约捐献遗体器官
2015年04月20日  来源:鲁南商报
【PDF版】
  朱孔明、辛笑容成为全市第2对夫妻共同登记捐献遗体、角膜、器官的志愿者。 文/片 本报记者 周广聪
     本报4月19日讯 (记者 周广聪)看到电视中播出重病患者等待器官移植救命的新闻,一家人无意中说起了涉及生死的遗体捐献话题,这竟然让临沂市民朱孔明、辛笑容老两口做出了在自己身故后捐献遗体、角膜、器官的决定。
  年过五旬的朱孔明、辛笑容是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芝麻墩街道一对普通的夫妇,他们的决定在外人看来颇为偶然。
  “前不久的一天,全家人在家中看电视时,无意中说起了遗体、器官捐献的话题,我说以后等自己死了就捐遗体或者把骨灰撒向大海。”朱孔明的二儿子朱森没想到,自己随口一说竟让父亲来了“兴致”。
  “要是我去捐,到哪里捐,有没有人要?”朱孔明和妻子经常从电视上看到“捐献器官、遗体的人不多”“器官很紧缺,很多患者等着器官救命”等类似的报道,尤其是在近期,歌手姚贝娜去世捐献眼角膜的新闻,让老两口颇为感慨。
  “肯定有!不过,这个咱得去问问。”第二天,朱森和弟弟便来到开发区红十字会咨询捐献事宜,接待他们的是开发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邢如玲。
  “我和他们讲了遗体、器官捐献相关政策,并告诉他们这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请他们的父母考虑好再做出最终的决定。”邢如玲记得,她很快就收到回复:“两老口确定捐”。
  在4月15日的捐献登记仪式上,朱孔明、辛笑容夫妇在遗体(角膜)申请登记表以及中国器官捐献自愿书上郑重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他们成为经济开发区首例登记遗体、角膜、器官捐献的志愿者,也是全市第2对夫妻共同登记捐献遗体、角膜、器官的志愿者。
  对于这个决定,辛笑容认为并不偶然:“我们夫妻俩做出这个决定不为名也不为利,当我们在电视上看到那些癌症、白血病患者等待别人救助的时候,我们就想,活着我们帮不了别人多少,就让我们去世之后把角膜、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把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做研究吧,这样也能为社会为他人做点贡献,对于我们来说,是有意义的。”

捐献者儿子:我们兄弟仨坚决支持父母
  在外人看来,朱孔明、辛笑容老两口只是非常普通的人,但正是这对普通的夫妇却做出了让很多人意外的决定,并得到了三个儿子的一致支持。
  对于父母的决定,二儿子朱森也觉得不意外,因为在他看来,他们一家的观念十分开放,谈起关于遗体捐献的话题虽看起来偶然,但促成父母最终去登记却并非突然的决定。
  “别看我母亲现在年龄大了,她以前经常参加无偿献血,其他家人也如此,他们到现在还在坚持定期去献血。”朱森说。
  朱森认为,父母这么做并非为了出名,父母经常从电视上看到这样的新闻,他们只是想为社会做点事,“所以,我们兄弟三人坚决支持他们的决定,我们也希望更多的市民,更多的家庭都能关注遗体、器官捐献,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市红十字会负责人:他们生命的价值得到升华
  4月15日下午,临沂经济开发区红十字会为朱孔明、辛笑容夫妇二人举行了遗体、角膜、器官捐献登记仪式。
  “很多登记捐献者是孤寡老人,老两口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实在难能可贵。”开发区红十字会相关工作人员认为,他们的大善之德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体现了社会正能量,也为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于朱孔明、辛笑容夫妇的行为,市红十字会副会长孙寿彩这样评价:“朱孔明、辛笑容夫妻登记成为遗体捐献捐献志愿者,准备在将来去世后,无私地将遗体捐献给国家医学科学事业,使生命的价值得到升华;将眼角膜、器官捐献供医学临床移植,给病患者带去光明、带去生的希望。他们的行动,成功诠释了红十字精神,传播了人道价值理念,将引领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志愿者行列。”

头条链接:
首对登记夫妻: 结婚纪念日 登记捐遗体
   2014年2月11日,市民徐善德、李轶夫妇在市红十字会递交了遗体捐献申请,在市红会工作人员的见证下,夫妻二人填写了遗体、角膜登记表,器官捐献意向书,成为全市首对共同捐献遗体的夫妇。
  登记当天是徐善德同志的生日,也是他们夫妇结婚30周年的日子。选择这样的日子捐献遗体、角膜,体现了他们对这一善举的格外珍重,这样做其实是让自己的生命在他人身上继续延续下去。夫妻两人的爱心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经常参加无偿献血,并带动儿子在18岁成人时加入到献血行列。截至献血年龄限制前,夫妇二人献血量已达到4600毫升。


鲁南商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