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旬老汉诗心不老
质朴语言记录时代变迁
2015年01月23日 来源:鲁南商报

【PDF版】
人生就是经历,有人用画笔描绘生活,有人透过镜头折射人生,有人却偏爱以诗歌记录经历变迁。莒南县文疃镇西田庄村63岁的村民庄乾彬就醉心诗词,他乐于将时代变迁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他创作的诗歌题材大都来源于乡村生活,每一首诗歌都质朴清新,带着浓浓的田野气息。
错过高考却结缘诗歌
1952年,庄乾彬出生在莒南县文疃镇西田庄村的一户普通农家。从小喜欢看书的他苦读诗书,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并未接受太多正规教育。一心求学的他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终于考入了当时的文疃镇高中,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求学生涯。
本以为通过努力可以进入高等学府读书,但是上世纪的一场“文化大革命”将庄乾彬的求学之路彻底断送。无奈之下,他只好放弃了读书这条出路,选择回家当了一名民办教师。
直到1977年,中断了10年的中国高考制度恢复了,苦苦等待的庄乾彬以为终于迎来了人生的春天,怎料,当时高考设置的关于婚姻的门槛又一次将他拒之门外。
于是,庄乾彬将心思放回了三尺讲台。在当老师的那段日子里,庄乾彬爱上了诗歌。“诗歌源于生活。”庄乾坤用自认为不高的学识记录下了那段让他一生难忘的教师经历,也让他从此和诗歌有了不解之缘。
村里的文艺骨干
一支粉笔、三尺讲台,庄乾彬本想在教育岗位上奉献一生。没想到,他因家庭原因放弃了教师职业,回到村里当起了普普通通的农民。
有文采的人不管在哪里都会焕发出不一样的光芒。当老师的同时,庄乾彬还在村里负责宣传队工作。为了能更好地宣传毛泽东思想,他将毛泽东思想改编成了诗歌形式,这样不仅村民更容易接受,还能带动诗歌的普及。
不仅如此,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庄乾彬还响应党的号召在村里搞起了文明村建设。他利用自己曾经做过民办教师的经历,在村里办起了业余教育,利用农闲和晚上时间教村民科学种田和机械化操作等。
这个时期陪伴庄乾彬最多的就是诗歌,他用短小精悍的几句话记录下了那个跌宕起伏的时代。但是由于条件受限,那些诗歌并没有被保存下来。
用诗歌讲述故事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养家糊口,庄乾彬不得不放弃写诗作赋的念想。这一离开就是二三十年。
2013年,61岁的庄乾彬没了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他又想起了曾经伴随他走过年轻岁月的诗歌。和过往不同的是,这次,他把眼光投向了全民筑造中国梦的新时代。
《四金牌》、《乐善堂》、《革命将军--张永唐》等等一首首讲述时代发展变迁的诗歌读起来顺口,合辙押韵,即使是文化水平不高的普通人一样听得懂,都能够了解其中的故事。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到现在,庄乾彬怀着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热爱,一共写了以歌颂党富民政策、过去与现在的生活变化、农村田园风光为主的诗歌三四百首。
“我们走进党委院,为人民服务金光闪……”这是庄乾彬最近正在写的《文疃新面貌》的开头。庄乾彬说,他就是想要通过诗歌,把这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故事讲得动听、感人。
本报记者 王璐